新闻文章/   News
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文章 > 行业动态

如何端稳中国十四亿人的“饭碗”?

 最后更新:2021-12-27  浏览:1541次

时事追踪

  12月12日,以“绿色引领 种业振兴”为主题的中国农业绿色产业大会暨第二十届广东种业大会在广州开幕,集中展示了6000余个新优品种。就在此前不久,3个快大型白羽肉鸡品种通过审定,这标志着我国拥有了自主培育的白羽肉鸡品种,迈出了畜禽育种的重要一步。同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是重要议题。12月2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召开会议分组审议种子法修正草案,旨在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大力推动自主创新、保护知识产权、打好种业翻身仗”的要求。今年8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了《“十四五”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规划》,对“十四五”期间我国种业基础设施建设布局的总体思路、框架体系、重点项目和保障措施等做出了全面部署。而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早在今年7月9日召开的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上就表示“保障种源自主可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并强调“要实现粮食种源自主可控”,将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种业,这个大众曾经并不熟悉的领域,正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渐渐走出幕后,站在台前。

 

领域聚焦

  种业,顾名思义,是和种苗相关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包括研发、培育、营销和推广等,是种养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最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居于农业生产链条的最上源。我们不妨把种子看作农业领域的“芯片”,没有坚实的种业基础,再发达的农业发展都仿佛空中楼阁,随时面临着被“卡脖子”的风险。

  我国是农业种养大国,粮食生产和储备能力都居世界前列,然而,我国农作物种子绝大部分却依靠进口。根据中国种子贸易协会的数据,2019年我国进口农作物种子近7万吨,进口额4.35亿美元,出口额2.11亿美元,贸易逆差达2.24亿美元,是不折不扣的种子净进口国。大田作物种子,包括玉米和小麦的主要进口国为美国,而蔬菜种子的进口则主要依靠日本。目前中国市场上有70多家国际种业巨头,大批洋种子渗透到国内的田间地头。在“中国马铃薯之乡”克山县,美国品种占全县种植面积的一半,在“中国蔬菜之乡”山东寿光,洋种子所占份额超过30%,我们平时吃的白萝卜,种子大多是韩国进口的,佐餐的辣椒,种子则来自以色列。

  我国部分农作物对“洋种子”的过度依赖,不仅影响了我国在国际市场的价格主动权和市场话语权,甚至还面临“断种”的风险。从今年1月份起,俄罗斯提高了葵花籽和油菜籽的出口关税税率,从此前的6.5%提高至30%,而涨价的理由则是中国对俄罗斯葵花籽和油菜籽的依赖在未来的几年将占到中国市场的50%。还有从日本进口的西兰花种子,价格已经从2015年的3500元每袋(十万粒)涨到了2021年的2万多元一袋。涨幅之所以如此巨大,主要原因还是我国西兰花种子95%都靠进口,如果日本停止出口,我国的西兰花种植将面临灭顶之灾,所以根本没有市场话语权。

 

问题狙击

  面对种源“卡脖子”难题,要怎么做才能“端稳中国14亿人民的饭碗”呢?对于这一问题,国家已经交出了一份答案。近年来中共中央从行政和法律两个方面下达了多项文件保障国家种业安全,施力重点在于提高种业领域的创新能力,培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广东农村研究院副院长万忠,对于如何提高和完善我国种业发展,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建立种质资源库(圃),保护和利用好种质资源;二是对种业科研项目给予长期稳定的支持;三是强化现代化育种技术的研发与运用;四是增强我国种业科技人员的成就感和获得感。这四点建议,不仅是当前我国种业发展的重点所在,更是痛点所在。

  建立种质资源库是久久为功的项目,目前我国已经批准建设了多个资源库,其中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已于今年9月份完成建设并投入试运行,国家畜禽种质资源库7月份已批准立项,国家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10月份已正式投入运行,国家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库升级改造有关工作也开始启动。这些都是我国农业种质资源长期战略保存的重要设施,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国之重器。然而千里之行,这些措施仅仅是开始,我国要想真正在“种子战”上“保生存”,就必须提高种业自主创新能力,避免让一些品种可能出现的“断供”情况影响农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怎样才能提高种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关键的一步就是要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健全激励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积极鼓励并帮助种业企业维权,严厉打击假冒侵权违法行为。

  数据显示,目前全球种子市场是拜耳、科迪华(杜邦陶氏的农业部门)的双寡头格局,两家占据了50%的市场份额和大部分核心专利技术,而我国约80%的种业科技资源和人才都集中在科研单位,种业企业虽然数量多,但研发能力和研发投入都比较低下,在国际市场上并没有竞争力,科研与产业“两张皮”的问题比较突出。而现代种业作为科技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产业,想要获得发展,就必须打通研发和市场,使科技和资本联合起来。因此,大力扶持优势企业做大做强,是发展现代种业的骨干力量。

  此外,进一步完善侵权赔偿制度,加大侵权法律责任,也是我国种业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培育一个新品种周期长、成本高,如果其他人可以通过换包装或套牌的方式轻松把花了很大代价培育出的新品种盗走,还不需要赔偿,长此以往培育良种的创新积极性会遭到重创。之前的种子法对于侵犯植物新品种权的行为处罚力度不够,震慑作用十分有限,而12月24日最新出台的种子法则规定,侵权行为可以确定数额的,赔偿数额的上限由三倍提高到五倍,难以确定数额的,赔偿限额由三百万元提高到五百万元。同时新种子法还加大了对假冒伪劣种子的处罚力度,将生产经营假种子行为的有关罚款数额由“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提高到“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生产经营劣种子行为的有关罚款数额由“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提高到“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这些措施进一步扩大了种业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和力度,对规范种子生产,维护种业市场健康和安全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小结

  种子安全关系到到国家粮食安全、农林牧副渔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促进种业高质量发展已然是大势所趋。只有加强农业种质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提高种业科技创新能力,强化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加大侵权行为处罚力度,为我国种业发展提供“良种”,才能打好种业翻身仗,14亿人民的饭碗才能端得更稳。

 

相关链接:

重科学严监管,打好种业翻身仗 http://jl.people.com.cn/n2/2021/1224/c349771-35065680.html

我国种业发展困境及化解策略 https://news.dayoo.com/guangzhou/202104/12/153828_53869603.htm

打好种业翻身仗,又有新动作 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1/1216/c1004-32309247.html

把种业的“芯片”掌握在自己手中 http://www.npc.gov.cn/npc/c30834/202109/17191afbf9f44154ae8b847cffd93ffd.shtml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打好“种业翻身仗”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21/12/id/6450367.shtml

打击侵权、鼓励创新……新修改的种子法怎样护航中国种业发展?http://www.stdaily.com/index/kejixinwen/2021-12/25/content_1241793.shtml